记一个基于Vue-cli3搭建的前端项目

记一个基于Vue-cli3搭建的前端项目

十一月 14, 2018

在工作中有幸参与一个全新前端架构的搭建,这份经验对于我来说弥足珍贵,可能这是我走出初级前端开发工程师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吧。这份经验不仅让我对webpack、项目整体方面有个很深入的了解,也让我对前端各方面的技术原理、基础有了个比较深入的了解。所以有必要记录下这份经验。

注:由于我们公司代码不能外传,所以没有源码、项目目录结构等可以看。也只能介绍部分结构。。。。

项目介绍

我们公司的项目还是和传统Vue-cli自动生成的项目有很大区别的。主要的特点:

  • 多页面应用
  • 本地mock数据
  • Store、Api、mock都分有公共和业务两部分,需要合并
  • 接口错误处理既需要统一处理也需要单独处理
  • 新增debug、debugmock模式
  • 打包项目结构有要求

说明:

  1. debug模式只是在production模式上多加一个vconsole。为了在测试环境调试用
  2. debugmock是debug模式上拦截接口,用mock数据。为了方便调试样式
  3. Store指的是Vuex

项目初始化

这次目的就是用最新的架构重搭建一个合适的前端项目结构,所以自然的选择了最新的Vue-cli3 + webpack4来搭建。所以先初始化一个Vue-cli3

vue create vue-tpl

选择

  • vue-router
  • vuex
  • mocha单元测试
  • less
  • eslint

安装完依赖即可

TODO LIST

新建一个readme,先思考讨论一番,要做的功能点,然后逐一击破。

  • 多页面配置
  • eslint配置,整理代码
  • 新增环境判断(development、debug、debugmock、production)
  • mock数据
  • http封装(自定义错误、拦截请求。接口防重发)
  • 封装基础工具方法(引入lodash)
  • 单元测试
  • webpack配置文件夹别名
  • 合并公共和私有(mock , api , store)
  • 子路由demo(如果异步加载组件的话,分离的组件chunk会识别为common chunk。从而于common-vendor.js一起打包到了dist/common文件夹下了。暂时不考虑异步组件)
  • vue.config.js 分环境配置
  • 撸规范、helloworld页面(包括接口调用)
  • 初始化脚本

开始干活

1、创建配置文件

Vue-cli3 的灵魂是vue.config.js。所以在项目根目录新建一个vue.config.js。所有的配置都是通过vue.config.js来控制的。不应该直接操作webpack的配置,当然Vue-cli3搭建的项目结构里也没暴露webpack配置。

因为需要不同环境进行不同的打包配置,所以根目录下新建build文件夹,把四个环境的配置文件写在build文件夹里(production、development、debug、debugmock)。然后vue.config.js根据环境获取不同的配置来干活

vue.config.js看起来是这样的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// 根据环境变量获取不同的配置文件
const config = require(`./build/config.${process.env.WEBPACK_ENV}`);

let pages = {};

// 根据业务配置生成pages参数
config.businessArray && config.businessArray.forEach(v => {
pages[v.chunk] = {
// page 的入口
entry: `src/business/${v.chunk}/index.js`,
// 模板来源
template: 'public/index.html',
// 打包出口
filename: `business/${v.chunk}/index.html`,
// 当使用 title 选项时,
// template 中的 title 标签需要是 <title><%= htmlWebpackPlugin.options.title %></title>
title: v.chunkName,
// 指定HtmlWebpackPlugin要引入哪个js
chunks: [v.chunk, 'common']
};
});

// 直接修改webpack配置,不需要return
let configureWebpack = webpackConfig => {
// 配置别名
config.alias && Object.keys(config.alias).forEach(v => {
webpackConfig.resolve.alias[v] = config.alias[v];
});

// 合并plugins
webpackConfig.plugins = webpackConfig.plugins.concat(config.plugins || []);

// 修改打包的业务js文件,放到入口下
webpackConfig.output.filename = 'business/[name]/[name].[hash:8].js';
};

module.exports = {
baseUrl: config.baseUrl,
pages,
assetsDir: config.assetsDir || 'common',
lintOnSave: config.lintOnSave, // 是否需要eslint
productionSourceMap: config.productionSourceMap, // 是否需要sourcemap
configureWebpack,
css: {
// 作用于ExtractTextWebpackPlugin。修改css输出路径
extract: config.cssExtra
}
};

然后development环境的配置文件大概长这样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const path = require('path');

module.exports = {
baseUrl: '/',
businessArray: [
{ chunk: 'demo', chunkName: '测试业务' }
],
plugins: [

],
lintOnSave: true,
productionSourceMap: true,
cssExtra: false,
alias: {
'@common': path.resolve('src/common/modules')
}
};

那么运行起来之后就可以访问http://localhost:8080/business/demo/index.html来看效果了。

eslint

eslint没啥好讲的,用默认的就行。简单的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:《从0配置一个前端项目》

新增环境变量

默认Vue-cli3搭建的项目默认有developmentproduction两个环境,要新增的话需要在项目根目录创建.env文件(文档说明)。项目中要加debug和debugmock。则需要加上.env.debug.env.debugmock文件

然后在.env.debug文件中加上:NODE_ENV=debug

再然后,在package.json里的scripts加上:"debug": "vue-cli-service build --mode debug",

则可以在开发中用process.env.NODE_ENV === ’debug'来判断是否是debug环境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后来因为某些问题放弃了通过配置文件的方法配置环境。问题是:

  1. vue-cli3是通过判断NODE_ENV是否为production来打生产包的,所以要是想要自定义多种模式的生产包其实就要做很多操作。
  2. 根目录下多了很多环境配置文件其实挺乱的。
  3. 无法更灵活的配置更多种模式(比如项目需要分两种webpack(webpack_modeX表示)、前端(front_modeX表示)两种环境。比如要打front_modeA、front_modeB两种包的wepback环境一模一样,就也不得不起webpack_modeA、webpack_modeB来打包)

所以最终还是通过传统的cross-env写入环境变量,然后在package.json里的scripts启动命令里注入环境变量

1
2
3
4
5
6

"scripts": {
"front_modeA": "cross-env WEBPACK_ENV=modeA FRONT_ENV=modeA vue-cli-service build"
"front_modeB": "cross-env WEBPACK_ENV=modeA FRONT_ENV=modeB vue-cli-service build"
}

默认情况下,vue-cli-service serve是本地包 vue-cli-service build是生产包。或者用 –mode production来指定打生产包。

如果用vue-cli3的配置方法的话,自定义的模式是不可以打生产包的(比如自定义debug模式,就得用–mode debug来指定debug模式)

所以这点传统模式还是方便,指定模式的时候不需要占用 –mode 字段。就可以用 –mode字段来指定打生产包还是开发包了

1
2
3
4
"scripts": {
"front_modeA": "cross-env WEBPACK_ENV=modeA FRONT_ENV=modeA vue-cli-service build --mode development"
"front_modeB": "cross-env WEBPACK_ENV=modeA FRONT_ENV=modeB vue-cli-service build --mode production"
}

mock数据

mock数据是基于mock.js来实现的。不过现在都流行easymock这种在线mock数据,所以mock.js很久都没有维护了。但是我们项目是不能访问外网的,不得不用这种本地mock数据的办法。

最后封装的效果大概是这样的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// 业务mock.js
// 引入公共mock
import commonMock from '@/common/modules/mock.js';
import Apis from './apis';

// 在这定义业务mock接口
// 每个接口为一个数组,
// 数组里的
// 第一个参数为接口url,
// 第二个可选,请求类型,默认为get,
// 第三个为返回值
const mock = [
[
Apis.init,
{
data: `来自业务接口:${Apis.init}的get数据`
}
],
[
Apis.comfirm,
'post',
{
data: `来自业务接口:${Apis.comfirm}的post数据`
}
]
];

// 把定义好的数据扔给公共mock即可
commonMock(mock);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// 公共mock数据大概长这样
import Mock from 'mockjs';
import { Apis } from './apis';

Mock.setup({
timeout: '800 - 1000'
});

// 在这定义mock接口
// 每个接口为一个数组,
// 数组里的
// 第一个参数为接口url,
// 第二个可选,请求类型,默认为get,
// 第三个为返回值
const mockData = [
[
Apis.fire, // 接口
// 返回值
{
data: `来自公共接口:${Apis.fire}的get数据`
}
],
[
Apis.test,
'post', // 第二个参数可以是请求类型,默认为get
{
data: `来自公共接口:${Apis.test}的post数据`
}
]
];

export default function(businessMock) {
// 在这统一执行Mock.js
mockData.concat(businessMock).forEach(v => {
Mock.mock(...v);
});
}

单元测试

用Vue-cli3默认的就好。如果要测试部分单元测试。修改package.json

vue-cli-service test:unit tests/**/*.spec.js

后面的tests/**/*.spec.js是匹配tests文件夹下的所有文件夹里的所有.spec.js结尾的文件。用来匹配要测试的单元测试

合并公共和私有

因为业务的需要,项目里的Vuex、Api、mock要分为公共和业务私有。运行某个业务的时候,业务应该合并公共和当前业务的这些东西。

然后再本着:尽量让业务少写代码的原则。合并代码的步骤不应该写在业务代码里,应该扔到公共部分。然后研究了很久,这样的写法应该是最简单的了。代码太多,不贴这了,看源码吧

初始化脚本

虽然我已经尽力去解耦业务代码了,但是多多少少还有些不得不统一的写法。再说,为了统一项目代码结构,还是有必要写一个脚本来初始化项目。

在build文件夹下新建一个文件:copyscript.js

copyscript.js就是个纯Node.js脚本,copy文件夹的Node代码(至于为什么不用copy-webpack-plugin,遇到的问题是,不够灵活,而且必须指定entry和output,这个不知道要填啥,我的理解是:webpack只是个“打包”工具,而初始化代码不是打包过程,不应该用webpack,顶多用gulp,但是没空研究gulp了)

在根目录新建一个script文件夹,把最干净的初始化代码放到里面,然后copyscript.js要干的活就是

  1. 提示用户输入新建业务英文名
  2. 判断是否已经存在业务
  3. 在业务文件夹下新建一个业务文件夹
  4. 把整个script文件夹下的文件递归复制到对应业务文件夹下
  5. 在递归复制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占位符来替换必要的数据,比如说开发人员、创建时间等等

具体看代码,量有点多。

最后再package.json的scripts里多加一条

"copy": "node ./build/copyscript.js"

细致的分配打包资源

打包后的资源分为私有资源和公共资源(chunk-vendors.js)。业务中需要把业务私有的js、css放到对应业务入口index.html同个文件夹下。然后公共js、css则单独放到一个公共文件夹里。

修改业务css的路径,可以通过css.extract修改业务css的输出路径(css.extract直接作用于webpack的ExtractTextWebpackPlugin

要改js的输出路径要改webpack的output属性,但是Vue-cli3没有暴露出这个方法,但是暴露出了configureWebpack,它可以直接修改webpack的配置。

ok没问题。

webpackConfig.output.filename = 'business/[name]/[name].[hash:8].js';

但是在测试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坑爹的问题。

当配置路由需要用到动态路由来模块化路由组件的话,模块化的js则被识别为公共资源,然后和chunk-vendors.js一起放到公共资源文件夹下。但是从业务上理解,路由组件应该是业务代码才对。然后研究了一下,路由组件模块和公共代码模块都是由webpack的output.chunkFilename来控制的,暂时不知道怎么分开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之后再研究中发现,可以更细致的控制方法:splitChunks

非常强大的是:splitChunk插件的cacheGroups.test参数可以接受一个方法,没引入一个chunk则会调用一次该回调函数,然后可以在函数内部返回true/false来细致的指定要哪些chunk,非常灵活。

然后上面说的,不能控制动态路由的包会放到公共下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。

其他非代码部分

关于BEM命名规范

了解过后才发现之前的理解是错误的。正确的理解应该是:

BEM有3种连接线

1
2
3
4
5
-   中划线 :仅作为连字符使用,表示某个块或者某个子元素的多单词之间的连接记号。
__ 双下划线:双下划线用来连接块和块的子元素
_ 单下划线:单下划线用来描述一个块或者块的子元素的一种状态

type-block__element_modifier

而每个组件中,应该只有几个

所以可以简单约定:组件中除了根标签以外最外层的标签才能作为块。而这个块应该被控制在两三个以内

css路径变量

比如配置了@为src目录,则公共less的引入大概是这样的

// 引入公共样式,别名
@import '~@/assets/css/common.less';

多加一个~即可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分割线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后来发现了个更好的办法:style-resources-loader

可以通过style-resources-loader全局注入less、sass文件。这样就可以做到组件内style不用引入任何less即可使用全局定义的变量、方法等。篇幅问题不再展开说明。看代码

总结

一顿操作下来,感觉Vue-cli3的配置精简了很多,添加了很多开箱即用的功能,在webpack配置五花八门的情况下确实省心不少。但问题是灵活性却不够高,比如我想把文件hash长度从8位改为5位,就没有统一的配置去改,而且修改webpack的话,也要改很多地方。

其实还没有很认真的去了解webpack4,webpack最大的问题是loader、plugins太多,太杂,文档不够详细,配置错误也没有很好的提示。如果webpack4能真的像官网那样描述的,增加了很多开箱即用的功能,那webpack4应该用起来没那么繁琐了。那Vue-cli3可能会有点多此一举。